包袱皮儿的记忆 包袱皮儿的记忆 文 陶凯龙 最近看到一些古装电视剧和谍战剧里面出现频率很高的包袱皮儿引起了我足够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想。 包袱皮儿顾名思义就是包裹衣物的布。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至于说消失的时间,恐怕只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人都富裕起来,各种精美皮包大肆流行,包袱皮儿才正式退出了江湖,所以说包袱皮儿... 馨德全媒体 2023-01-28 1 馨德
乡村锯匠 乡村锯匠 文 陶凯龙 总是在黄昏的时候想起这样一幅景象:翠绿的庄稼包裹着泥草房篱笆院的村庄,太阳正烈,在通往村庄的小路上一位头戴破沿的草帽挑着担子风尘仆仆的老人步履蹒跚的向村庄走去,一边用发硬褪色的羊肚子手巾擦着汗水,一边高喊‘锯缸锯碗锯大锅唻!一声声长唤百折不挠的撞击着坚硬的生活,就如他们的挑子一样,尽管一头付出了热情,但是却未必...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高粱秸与炕席、茓子 高粱秸与炕席、茓子 文 陶凯龙 在很久以前,东北被称为‘北大仓’,盛产大豆、玉米和高粱,在当年困难时期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作为主食之一的高粱不仅可以当主粮、酿酒,就连高粱秸都是由大用处的。 以前的东北乡村住的大多是土炕,上面铺的炕席多是用高粱秸做的,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但是留给人们的仍然是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千层底儿 千层底儿 文 陶凯龙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纳底布鞋就是中国很古老的穿着文化,它始于兽皮裹脚后期,据历史记载中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始于周代,从山西省侯马市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显可见一行行归整的线迹,与今天的纳底布鞋完全一致,它表明3000多年前的周代,纳底布鞋已经被使用。纳底布鞋发展到清...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泥火盆 泥火盆 文 陶凯龙 总是在梦中有你这样的情景:带着冒烟泡的大北风夹着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大风使自己几乎无法站立行走,四周都是白茫茫一片,脚下通往家里的路早已经被大雪淹没。我背着书包,穿着厚厚的棉袄,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家门,推开门走过外屋地,看见的是那熟悉的泥火盆,上面烤着红薯和馒头,母亲带着微笑说:“三儿,冷了吧,快过...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坯模子与土坯房 坯模子与土坯房 文 陶凯龙 在以前的东北,泥草房是最常见的建筑,庞龙的一首《家在东北》里面唱的:‘齐整整的篱笆院,一间小草房’大致勾勒出东北的奇特风景。 在全球气候没有变暖之前,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整个冬季就长达5个月到7个月,在这漫长的冬季里,保暖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重要的课题。对于以前...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靰鞡草与靰鞡鞋 靰鞡草与靰鞡鞋 文 陶凯龙 俗话说东北有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珍稀药材,名贵皮毛倒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一种草成为宝贝呢? 实际上,只有穿过靰鞡的东北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靰鞡草的价值所在。 东北寒冷的气候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与民俗,生活用品也与关内的中原大不相同。靰鞡鞋是东北寒冷天气当中,最基本的御寒用品之一。 靰鞡【...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童年的风箱 童年的风箱 文 陶凯龙 在早年的东北乡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各家的外屋地【也就是厨房】锅台旁边都放一个木头匣子,叫做风箱或者风匣。 可能不明白的人要问,这个笨重的风箱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那个时候的东北,科技不发达,遭遇到气压低的天气,灶台里面经常点不着火,所以必须用风箱来吹。 说起风箱,长度大概一米上下,高度五十...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东北婚俗 东北婚俗 文 陶凯龙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生子着实是人生一件重大的事情,结婚就意味着一个暂新的生活开始,也是人责任的担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婚俗就更加不同。 生活在东北的人们逐渐习惯了满族的风情并沿用至今。青年男女的结合一定要有媒人【也称为介绍人】撮合,在相互看中后需要定亲,拉单到男方加来,...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乡村广播 乡村广播 文 陶凯龙 百十来根一掐粗细的木杆子沿着大山夹缝扭扭歪歪排到了不为人知的小山村,又用更细的小木杆挑着一根细细的黄色胶线,分布到各家各户并穿进房檐屋里的梁柁上,电工手里拿着一个四四方方、二十几公分的红色木匣,木匣钻着小圆眼拼出一个大五角星形状【有的上面写着毛主席语录】,动人的声音就从这个小匣子传向四方,给当时物质... 馨德全媒体 2023-01-27 1 馨德
俺们东北唠嗑响四方 俺们东北唠嗑响四方 文 陶凯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话的确很有道理,每个地方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方言,而我认为,中国各地方言最接近普通话的莫过于东北的方言。 东北人管聊天叫做唠嗑,那我今天愿意简单唠唠咱东北自己的独特语言和背后的故事。 在当今时代提起东北话,第一印象恐怕就是著名笑星赵本山主演的小品里面略...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东北乡村粉旋子 东北乡村粉旋子 文 陶凯龙 眼前是一口直径不大、有窄沿的铝制平底的浅锅,在东北被称为粉旋子。在朋友这家东北民风民俗博物馆的一角很是不起眼,它静静的躺在那里,表面蒙着薄薄的灰尘。 朋友走过来轻轻拍着我的肩膀,“望着出神,想起了什么?” 我回过神来,长长舒了一口气,是啊,我想起了久违的故乡和那些流逝的岁月,而这物件就是一种见证吧...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绿皮车的记忆 绿皮车的记忆 文 陶凯龙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行,只是这场旅行没有返程的路,不论如何,旅程还要继续,只是自己应该把握好每一个风景。 总是在乡间的路上遇到火车,充满活力的绿,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声声鸣笛,让大地、蓝天、白云为之喝彩,向远方,一路前行。 记忆中第一次坐火车出行,是在我很小的时候,腿脚不便的母亲为了带着我避免被...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玉米撺子往事 玉米撺子往事 文 陶凯龙在以前的东北,老百姓的主食是离不开玉米的,玉米在东北俗称苞米,可以做苞米面大饼子、饺子或者苞米碴子等主食,总之在过去的任何时代苞米是东北人的救命粮。因为是高棵作物,一株结一到两个棒子,每个棒子能够产生二三两苞米粒,因为苞米围绕一根主心骨生长,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时代必须用手一粒一粒往下扒。人们为了节省人...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春节印象之 供奉祖先 春节印象之 供奉祖先 文 陶凯龙 在东北过年的时候,历来都有供奉祖先的风俗。 供奉祖先,在东北多称为供奉老祖宗,是对于缅怀祖先、孝敬至亲的天性所使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代一代就流传下来。 在平常日子里,一个家族不供奉祖先大家并不奇怪,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如果不供奉祖先,很容易被乡亲邻里指责,因为东北的乡村很...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罐 头 罐 头 文 陶凯龙 水果罐头,作为一种食品,相信都不陌生。在当代都市或者农村的超市、小卖部随处可见,玻璃瓶中那黄黄绿绿的水果在透明汤汁的浸润下,很容易勾起人的食欲和胃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的罐头这种食品,打我记事起就对于罐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结,理由很简单,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能够吃上罐头那是...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乡村月事 乡村月事 文 陶凯龙 生儿育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经过程,在东北乡村,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这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命运。 而坐月子一般最少要一个月,所涉及到的民俗也很多,首先是不沾娘家草。所谓的不沾娘家草就是指出嫁的姑娘成为人家的媳妇以后不能回娘家坐月子。有的说法是在古代人们的封建意识很浓,一些富家小姐为了追求爱情时常与穷人...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关东的童趣 冰爬犁 关东的童趣 冰爬犁 文 陶凯龙 过去的东北农村还是是不缺少玩具的,尽管在今天看来有些粗糙甚至丑陋,但是那何尝又不是一种智慧和自然的乐趣呢? 在关东漫长的冬季冰爬犁也叫滑冰车就是其中的一种。那时候也许是生态好到极致,村村屯屯、沟沟岔岔河流冬天都结冰,为孩子们的玩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我小时候,做冰爬犁是很困难的,一般...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萨满舞 关东信仰文化的图腾 萨满舞 关东信仰文化的图腾 文 陶凯龙 萨满舞,在很久以前的东北并不陌生,常见的形式就是有着所谓封建迷信色彩的‘跳大神’。说到萨满就得提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
东北三大怪之 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三大怪之 窗户纸糊在外 文 陶凯龙 在东北,很久以前的民居,总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窗户纸糊在外边,因此在民间流传的东北三大怪当中,窗户纸糊在外名列其中。在影视剧当中也会看到许多这样的镜头,往往屋外的人蹑手蹑脚用手抠或者用舌头在窗户纸上舔一个小眼儿,窥视屋子里面发生的事情。 其实此事说起来这和东北的... 馨德全媒体 2023-01-26 1 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