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未来教育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颖惠

微信图片_2025-10-29_105850_103

编者按

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近期举办了主题为“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的秋季会讲活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讲话中指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始终不可或缺。在数字时代,现代教育需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面向未来,我们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无边界教育空间,开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生动局面。向未来而行,以文化赋能教育,培养既扎根中国、又胸怀世界的新一代。

当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社会生活确实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阶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日益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使命。未来教育确实需要造就一批德与才兼备的新型接班人。

传统留下的是文化

传统留下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需要我们以历史观去回溯和审视,也希望我们能将其传承并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之中,这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新的社会生活方向,需要前瞻,需要革新,也需要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在传统与未来交织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未来社会的绚丽有力地融合在一起,两者不可分割。

未来是传统的再现与延伸,未来不会凭空产生。我们的社会在变化,人工智能在催生新技术,改变我们的社会,当然也在改变我们的教育。但是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而这不变的就是骨子里流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无论如何演变,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而这种民族得以延续的根本,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谈及未来教育,必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未来教育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未来的教育

传统教育由至圣先师孔子开创,逐步形成了儒家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将孩子培养成完整的人,即把孩童培育为成熟的人。这种“成人”的教育并非仅仅指年龄的增长,而是思想与精神层面的成长,是社会道德内涵的不断丰富,体现于人的学习与成长之中,由此可窥见教育的价值与使命。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始终不可或缺。尤其是孩童从“童子”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教育更是密不可分的要素。儒家注重人与禽兽的区别,而人与禽兽的最大差异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与道德性。敬德书院中的“德”字,正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中国古代,儿童从八岁开始进入学堂,学习基本的“洒、扫、进、退、应、对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就是我们传统中对于“小学”教育的理解。到了十五岁,贵族子弟、民间俊秀都要进入“大学”学习,探究穷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模式。一个人在“成人”过程中,身体在成长,思想也在成熟。而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与“育”。我们需要将人类的文化传承给孩子,让他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未来又该走向何方。这便是“教”。同时,我们还要“育”,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承担社会义务的成年人,在享有成年人权利的同时,肩负起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一切都离不开“教”与“育”,正是教育把“童子”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君子”。

教育还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未来社会需要何种人才?毫无疑问,创新精神是必需的。未来的人才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卓越的思想观念,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构建出更优良的社会运作模式。另一方面,我们期望未来的人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是未知的,我们置身于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对于我们而言,未来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但总有些事物是确定的,那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未来出现怎样不确定的问题,都要能够应对,这是对未来人才的期许。再者,未来的人才必须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提及教育的“内卷”,我认为“内卷”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不断奋进的精神,是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作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青年一代,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平与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担当起这份社会责任。此外,未来的人才还要具备学习能力,未来社会的模样不得而知,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挑战。当然,未来的人才还需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拥有数据分析、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备合作与交流能力,拥有心理素质、同理心和协作能力等社会情感技能。

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与传统教育的观念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强调“成人”,而“成人”的关键在于“成德”。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可以通过智能体学习,但高尚德行的养成无法用智能体替代。《左传》中提到:“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成人能修正自身,分辨是非,随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只有自觉遵守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才是合格的社会成员。孔子的理想是“天下为公”,是说天下之人都具有公德意识、公共意识。儒家智慧正是聚焦在教人“入德”,以“成德”为中心。现代社会需要明是非、知荣辱、能引领、敢担当、有格局的“大人、君子”。孔子的这一教育理想在哲学界被称为“学以成人”。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时有121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北京,大会的主题就是四个字——“学以成人”,这正是孔子“学以成德”“学成大人”“学成君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人格养成的目标、政治品格的境界、为人处世的风范。

传统教育思想并非指向单一学科教学,而是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问题为纲、以精神为脉,强调整体把握与心灵体悟。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单一学科的教育,它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当今跨学科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回归与现代化继承。它既打破了西方分科传统造成的认知壁垒,又在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与重构。在教育方式上,传统教育提倡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育理念,依然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策略和基本方式,也是未来数字时代教学的根本模式,这是我们今天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思想。

在海淀区委教工委、教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海淀区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得以成立。在海淀区43个教育集团中,海淀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是唯一一个将教育思想融入名称中的教育集团。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引领各集团校,以理念引领实践,聚焦未来学校构建、未来教育研究与未来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探索,致力于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创新范式。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办学的核心目标是,既保持各校的文化个性与发展特色,又通过资源共享、理念共识与协同管理,形成集团的共同愿景与发展合力,真正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目标。集团内四所学校均保持独立建制,以未来教育思想为引领,通过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成创新,推动质量提升。这一未来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素养的要求,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成人、成德、学以成人的思想,既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灵魂,又具备先进教育技术的前瞻性和引领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未来教育“立心”

和平未来实验小学开发《有趣的葫芦》课程,通过玉兰节等跨学科实践活动,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中法未来实验学校构建了博雅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法语课程群,体现“兼容并蓄”的文化智慧。台头未来实验小学探索“环境、课程、活动三维一体”的育人路径,构建八大主题坊传统文化课程群,围绕节气、节日开展课题研究和跨学科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培英未来实验小学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借助改扩建工程,将办学理念渗透到校徽标识、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等各个方面,打造集文化殿堂、学习场所、精神家园为一体的现代化校园。

从未来学校教育集团四所学校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未来教育之心。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未来教育将沦为一个“躯壳”,仅是一套套技术和设备的堆砌。

在数字时代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字时代,现代教育需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展望未来,教育必定会被人工智能重塑。技术所营造的“全龄、全域”终身学习系统,将处处可见、时时可及。这使得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学习,教育再无边界,学习永不“毕业”,学习一生、研究一生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尽管未来教育形态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仁者爱人”“修己达人”“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的文化思想不会受到丝毫动摇,反而会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追求目标。学校将超越实体的围墙与边界,把虚拟学习空间与真实社会现实有机融合。孩子们在与书本对话、与现实对话、与同伴对话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古圣先贤”对话,与“历史”对话。

敬德书院在海淀区教育大会上被确定为“海淀区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室”,在这里,孩子们会诵读经典、学习诗词,参与礼乐活动、体验非遗项目。海淀区的中小学校,例如清华附中,创新性地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国产大模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主题班会,通过“让经典活起来”“与古圣先贤对话”“与AI机器人辩论”等活动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更深入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中巧妙利用智能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实时记录学生发言,分析观点和论据,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

总之,未来的学校必定会更好地成为孩子们学习做人做事的地方,成为“学而成人”的地方。

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做什么?

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做什么?归根结底,是学以成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学习,最终成为具备成熟、完整人格的人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或利用知识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自我完善、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己,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这是技术无法取代、单纯知识积累也无法完成的过程。

学而知之、学以致用、学以成人,正是未来教育的核心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首先应学习如何做人,专注于自我修养,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思。这些传统的思想精髓,即便置于现代教育或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回望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现代社会、未来教育的根基和灵魂。面向未来,我们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无边界教育空间,开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生动局面。向未来而行,以文化赋能教育,培养既扎根中国、又胸怀世界的新一代。以文化铸魂,以思想为根,以技术添翼,以创新为本,推动未来教育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