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讲《孟子》:“养勇”与“不动心”的关系
文 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梁涛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浩然之气”是《孟子》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集中体现了孟子心性论思想。孟子认为这种气“至大至刚”,源于人性本善的根基,需通过持续践行仁义来涵养。养气的关键在于“配义与道”,通过集义而生的道德积累,使仁义内化为生命本体,最终达到“不动心”的境界。本课程由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主讲,解读孟子“浩然之气”的具体内容、培养方法及其历史影响。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公孙丑上》
这里告诉我们“不动心”有两种,一种是告子式的“不动心”,一种是孔子、孟子式的“不动心”。
要想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呢?孟子由“不动心”的问题引到了“养勇”,他讲了两种培养“不动心”的方法,就是通过“养勇”的途径,培养了勇气也就能做到不动心。孟子提到了两种“养勇”的方法,一种是北宫黝培养自己勇气的方法,一种是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
那么,他们两个人培养勇气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北宫黝是在每一件事上、每一个人面前都要做到无所畏惧。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我不受你的欺辱;如果你是万乘之君,我同样不受你欺辱,所以他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无所畏惧。孟施舍呢?他首先树立了一颗无所畏惧之心,有了这颗心,在每一件事上、每一个人面前自然也就能做到无所畏惧。
孟子将北宫黝和孟施舍与曾子、子夏作类比,曾子和子夏两个人修身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曾子是“吾日三省吾身”,子夏是重视对客观世界的探求,正是因为这样,在做事方式上,孟施舍接近于曾子,北宫黝接近于子夏。不管是北宫黝也好,还是孟施舍也好,他们培养的是什么呢?都是血气之勇,而不是道义之勇,是小勇而不是大勇。勇必须要符合仁,而且要符合志,有了仁德和智德,才是真正的勇。
北宫黝和孟施舍这两个人培养勇气的方法,难以评价哪一个更好一点,但是孟施舍是抓住了根本,他培养出无惧之心,自然他就可以在每件事情上做到无所畏惧。从这点来讲的话,孟施舍抓住了根本,但是这是小勇,不是孟子所肯定的真正的大勇。“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真正的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