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月事


                                  文  陶凯龙


   生儿育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经过程,在东北乡村,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这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兴旺与命运。


   而坐月子一般最少要一个月,所涉及到的民俗也很多,首先是不沾娘家草。所谓的不沾娘家草就是指出嫁的姑娘成为人家的媳妇以后不能回娘家坐月子。有的说法是在古代人们的封建意识很浓,一些富家小姐为了追求爱情时常与穷人家小伙子私自定下终身大事,与自己的父母结怨。现实很残酷,很多家连住房都很困难,所以在坐月子的时候想到了娘家。而娘家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就忽悠说不沾娘家草这个风俗搪塞,一来二去流传至今。


  踩生,也是坐月子的习俗之一,所谓的踩生就是指谁家生了孩子,无意中第一个来家看见的人就叫踩生,有意或者后来的人不算数。人们称说谁给孩子踩的生,孩子的脾气秉性和将来的前途就像谁。


 如果说该才生的人是个官员,那就意味着将来孩子也可能做大官,至于是否灵验,至今很难说清。但是有一条的绝对的,人们都不愿意踩生,说是会压了自己的运程。即便不倒霉,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踩生的人都会挨骂。

2942a3d3387f42ac9a8db701f59e1edd

 当孩子呱呱落地,孩子的父母就盼望着一个上好的人来踩生,如果来人是理想的踩生人,父母就会心花怒放,否则就会对孩子失去信心,哀怨孩子命运不好。实际上,孩子的命运好坏还得依靠后天的教育和自己的修为,与踩生自然没有关系。


  而对于月事,老百姓最重视的莫过于大喜、小喜,什么叫大喜?什么叫小喜呢?大喜就是生了儿子,小喜自然是生了女儿。着与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不无关系,而在坐月子的时候,事主往往要在大门恒,大门横梁上拴上红布条,大喜拴在左边,小喜拴在右边,如同男左女右的说法。


  而坐月子对于女人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一方面是初为人母的喜悦,另外显示出自己的优越价值和地位。在坐月子期间,家人是不敢和产妇生气的,一顺百顺一点不足为过。因为产妇生气或者哭泣就会回奶,孩子没奶吃肯定会让家人受罪。


 在东北乡村坐月子头三四天是不能出屋,大小便都在屋子里,因为怕受风寒。人们常说在月子里落下的病要痛苦一生,如果真不小心生病了,要在下次生孩子的时候养回来。三四天以后即便要出门也要用毛巾裹头,因为百病生于头。


  在月子里的吃食也是很讲究的,生硬酸辣是绝对不敢吃的,做菜时通常少放或者不放盐,怕伤胃和喉,这一个月里吃的最多的是小米粥和鸡蛋,因为这两样东西最有营养。而到了第七天的时候要吃饺子,说这是捏骨缝。


  记得小时候常常看见一个妇女喜滋滋的走在路上,胳膊上挂着柳条筐,上面蒙着花布,筐梁边上拴着一根红布条,不用问就知道去下奶。下奶就是去看望坐月子的产妇,多是亲戚朋友,带的都是营养品,产妇吃了奶水多,这叫下奶。


 下奶通常都拿鸡蛋、红公鸡、鲜鱼或者猪蹄,但是绝对不能拿鸭蛋或者鹅蛋,谐音为压住或者扼住不能再生,不吉利,而水果也是不能拿的,产妇身子虚,吃了会做病。


  下奶也是有讲究的,下奶的人要把盛放礼品的筐放在外屋产妇看不到的地方,然后才能进屋与产妇唠嗑,多是安慰和祝福的话语,临走的时候拿筐或者借东西都不能让产妇看到,这样会把产妇的奶水带走。


  一旦忘了规矩,将奶水带走,必须在上午做一大碗面条或者小米饭,煮七个红皮鸡蛋,不能让外人看见,一路上不能说话,当产妇家以后在大门外喊三声:某某某,我给孩子送奶来了!而产妇这时候要下地迎接接过饭碗回头朝里坐在门槛上,大口吃,如果饭多吃不完,要把剩下的饭扣到房檐上,把碗放在锅台后面的灶王爷牌位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风俗习惯逐步在退出历史的舞台和我们的生活,尽管有些风俗习惯是不科学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那也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不论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可用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必要的,毕竟那是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