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公开澄清正名部分诬告陷害典型案例的做法需要鼓励
文 墩爸
“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的信息传播特点,加上当下舆论对公职身份干部的不友好印象,如果不以组织名义对已经查实的诬告和陷害加以公开澄清,即便线下已经还相关人员以清白,也会因小道消息、坊间传闻的扩散而让被冤枉的当事人深陷“负面泥潭”,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会对其接下来干事创业的工作劲头造成负面影响。分析认为,要想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除了要对涉贪涉腐等违法乱纪行为动真格之外,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对无端诬告、故意污蔑等打击报复行为进行有力澄清。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舆论是高度依赖信息对称的场域,如果舆论层面只有对涉贪涉腐等违法乱纪行为的惩处信息,而没有对污蔑诬告的澄清信息,容易给一些抱有负面动机人员以“可乘之机”的关联猜想,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也就是说,当《中共滨州市委组织部关于部分诬告陷害和澄清正名典型案例的通报》这份为干部澄清正名的情况通报不断地在互动舆论场传播,就会给公众一个十分明确的积极信号,即当干部蒙受不白之冤,遭到诬告污蔑时,组织在查清事情原委后会还当事人及舆论一个交代。以这份通报为例,不仅会在滨州内部形成基于“激励和保护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不让敢于担当作为干部流汗又流泪”的良性氛围,而且还会对其他地方产生“效仿”性鼓励,有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一是可以让公众更加直观地认清“诬告陷害”的实际形态。观察发现,通报以叙述具体案例经过为切入点,这种通过还原事件始末、公布调查结果、表明澄清态度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态度鲜明的呈现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诬告”“为什么要诬告”等核心问题,进而对后续其他干部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产生“防火墙”心理,以避免被一些突然出现在互动环节突发的小道消息、坊间传闻所带偏带歪。
二是有助于对心存通过诬告污蔑进行报复的负面动机形成震慑。人心总是复杂和多变,加大对诬告陷害和澄清正名典型案例的通报,可以从舆论层面对那些可能还妄想通过陷害、诬告、污蔑等声誉攻击手段达到自己阴暗目的的潜在人员形成声量震慑,从动机压制的角度让相关人员悬崖勒马、及时收手。
三是对那些因“多做多错”而遭受诬告的干部提供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多做多错,不做无错,道出了无数基层干部的真实心声。要想进一步营造激励和保护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积极性,就要在舆论层面给那些因为干事创业动了别人奶酪而遭到诬告的人员以最大的声量支持,相信这也是被泼声誉脏水的他们内心深处最想渴望的东西,而这些只有以组织名义出面澄清和正名才能得以实现。
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其实都清楚:在体制的惯性思维里,除非是必须要履行的工作职责或被逼无奈,一般都不会主动去发这样一个向社会公开的情况通报,尤其是组织部这样的党委部门,而这恰恰就是我认为最值得鼓励的地方。(来源:墩墩舆情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