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四大商号”的结局
文 卢宁
据《盘山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盘山城内有商号132家。其中双盛茂、同兴隆、天庆隆、永顺泉在解放前一直被人们称作盘山“四大商号”。它们实力雄厚,伪满时期日本出版的《满洲华商实录》都记录了它们的经营情况。在解放前尤其是在过年期间晚上,它们争先恐后地燃放烟花,在那个年代成为附近居民的一种期待。
双盛茂,位于老盘山南大街中段路东(今双台子区繁荣路),是一家主要经营粮油和布匹等物品的商号。系由原籍湖南人胡玉堂与河北滦县人郝荣阁于1922年合伙创立,因为是由二人合伙创立,故取名“双盛茂”。胡玉堂经营的大米,质优价廉。郝荣阁经营布匹,尺码给得十足,甚至还多让出几分尺码给买家,信誉良好。没过几年,商号又开始引进农用物品,供大家购买。
1929年山东人刘福深,投资双盛茂,开设糕点坊。一年后本境大水成灾,双盛茂早前囤积的粮谷一时成为抢手货,着实是发了一笔横财,于是将原有的两间厂房扩建成七间,并购进铁道东园田地两垧,买进胶轮大车两挂,骏马八匹,养猪几十头,鸡鸭数百只,日常蔬菜自给自足。
后来刘福深自己另起炉灶,与老店铺争抢生意。使得老店铺经济受损,再加之盘山县沦陷后日伪统治者盘剥,使原来生意不佳的双盛茂在解放前停止了营业。
同兴隆,位于老盘山穷饭市西,于1927年开业,主要经营粮油,兼当铺生意。因为是由齐耀珊(清末进士出身,民国时期担任过浙江省省长、山东省省长、内务总长等职务),胡筱瑷(大洼三道沟人,日伪统治盘山后担任过伪盘山内务局长)。陆士冲(因在外地曾做过县长一级别的监督,人称陆监督)。他们三人合资创办,所以取名同兴隆,为“共同兴隆”之意。
同兴隆共有10间砖石结构的门市房,后院也有10余间房屋,从业人员百余人,不仅有店铺、当铺,还有菜地、猪圈、禽舍,雇佣伙计常年从事生产。日常粮油蔬菜全部自己解决,虽然同兴隆的创立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远远超越于其他家商号,但是他靠囤积粮食,高价而售,欺行霸市,长此以往民怨强烈,最终在解放前倒闭。
天庆隆,位于老盘山南大街(今天双台子区盘山酒厂),其前身为福庆隆,当年是由张善廷向东北军总参议杨宇霆借资开办的。主要经营粮谷、油类兼营杂货。有房舍200余间。临街为门市,院内有客房和办公室,另有家眷住宅。后院为粮仓和油坊。
1930年,张善廷将该号抵债给杨家,但由于此时杨宇霆已被张学良下令处死,其子不愿经营,便委托给家族叔叔杨宝衡代为管理(先为代理东家,后抽款入股成为东家兼经理)。杨宝衡到任后增加代理业务和金融汇兑业务。趁着局势紧张之际,囤积粮食,垄断粮价。不到两年就获利银圆15万余元。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盘山,成立伪盘山县公署,日本人石丸三郎任参事官,杨宝衡极力巴结,并把天庆隆最好的房子腾出作为其官邸,石丸三郎不仅为天庆隆免除捐税,还准其以奉币兑换伪“国币”使其从中渔利。1936年,杨宝衡当上伪盘山商会会长后,垄断控制“出荷”粮和城内居民粮油“配给”成为盘山一霸,当时盘山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妥不妥齐云葛,行不行杨宝衡”。
“八•一五”光复后,盘山县民主政权建立,杨宝衡勾结土匪张海峰,发动“11•19”反革命武装叛乱,天庆隆变成了反政府武装的大本营。1948年,盘山县解放,民主政府没收了天庆隆这家资本主义商号,全部财产归国有。杨宝衡也于1955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镇压。
永顺泉,盘山境内的老商号。位于今天的双台子区繁荣路南端西侧,主要经营粮食谷物、白酒、杂货等货物。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山西人段天顺与河北人石永山合伙创立。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又办起烧锅(制酒作坊),取二人名字中间各一字;立号永顺泉,意在两家合作的生意永远顺畅发达,如不竭泉水一般,并请人书写“永顺泉”匾额,悬于门楣上。不久两家出资买下碱河(今辽河)河南常家一带良田30公顷,雇人耕种。由于他们的勤劳和诚信经营,世代相传了200多年。
辛亥革命后,永顺泉开始由段家独自经营。1920年永顺泉增设榨油作坊,深受周边城市货商喜爱,当时永顺泉的货物远销至山东、河北等多个地方,更因所售卖的货品货真价实,吸引很多客商慕名而来。1930年盘山境内水患严重,受灾群众十万以上,永顺泉开设粥铺,救济灾民,一时传为佳话。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同年12月盘山沦陷,之后虽然生意萧条,但不失民族气节,不去巴结日伪统治者。
1948年2月,盘山解放,永顺泉帮助盘山县民主政府解决驻地问题,让其在永顺泉大院内办公。永顺泉正常营业,这对当时保障人民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抗美援朝期间永顺泉积极捐款用于为志愿军购买武器。公私合营时期,永顺泉又积极参与公私合营,这些不仅体现出一个老字号的诚信,更能表达出盘山人的爱国情怀。
“四大商号”如今都已成为历史,其中最有代表力的就是“永顺泉”。从清代一直经营到解放初,它是真真切切的用诚信经营,见证着盘山的发展历史。它的经营之道,还对今天的我们有很多启示,那就是做生意要诚,做人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