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接下来重大主题宣传可能陷入“负面解读”的风险提示

        文  墩爸

去年年底,在参加清华大学新媒体中心在线舆情分析研判研讨会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我认为接下来各地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共性舆情风险(详见:舆评丨关于2023年舆情特征的总结整理与对2024年网上舆论形势的分析研判),不少读者留言询问其中关于接下来各地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正面宣传容易遭遇“翻车”的风险预警部分,希望能够展开来讲讲,以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微信图片_20240227130628

这篇,简要讲讲。


相比前文提到的其他方面风险,这个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而展开的正面宣传,因为没有适应当前网络心态大环境变化、没有及时转换讲述视角而诱发的负面风险最容易发生,当然也最容易做到有效防范,只要能够认识到位、培训到位、跟踪到位。


事实上,这个风险一直以来都客观存在,只不过前些年因为国内外经济形势总体相对较好,社会心态虽然时常会因为一些线下问题而出现波动,但总归还是“乐观大于消极”,并没有充分表现出现。但这几年却有所不同,在中西方博弈加剧、三年疫情大流行影响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交叠作用下,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现实压力大幅度增加,由此产生了试图借助舆论领域的“负面聚焦”来进一步宣泄情绪压力的心理念头,这是我认为当前各地重大主题正面宣传为何经常性会引发“负面围观”的深层次原因。


分析认为,当前舆论出现的这种情绪烈度陡增、负面解读加剧、言论偏离明显等焦虑化、忧虑化特征,我们可以从前段时间社会舆论针对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新闻节目试图引导人们加大消费信心时,出现的诸如“老百姓哪来的钱”“这些专家、这些主持人高高在上,已经脱离老百姓”这类针锋相对的跟评跟帖得到一些印证。而这些也恰恰提醒着我们:如果接下来各地围绕属地重大主题、重要节日开展舆论宣传时,还是依然沿用老套路、老方法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然,我们可以提前采取一些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举措,虽然做不到根本性避免,但至少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这类情况发生的机率。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一是要注意“受众有别”,针对性调整宣传内容。一般来讲,各地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而开展的舆论宣传,因涉政方面的影响考虑,其向社会公开刊发的新闻媒体稿件往往都是由领导讲话、会议纪要这些内部信息转化而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部稿件都以体制人员为受众基础起草形成,与普通市民、社会网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差、理解差,需要通过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调整、讲述视角的针对性转换加以调适,以避免产生误解误读,甚至是错读乱读,尤其是在本就存在试图借助舆论途径宣泄现实压力的大背景下。比如,一些内部信息稿件常常会预设一个美好的工作成果预期,并且使用类似“确保XXXX年底完成XXX目标”这样的宣誓语言,这些在转换成为外部新闻稿件时,都要处理掉,因为一旦目标过高或难以实现,就会引发负面吐槽。


二是要适应“心态变化”,尽可能降低宣传调门。结合以往情况看,一些地方在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日开展正面宣传时,还经常性沿用以往传统媒体的单向灌输思维,导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宣传稿件、新闻评论常常是“完美的”“毫无瑕疵的”,由此与人们能够感受的真实情况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落差感,进而产生对抗对峙等逆反心理,需要根据整个社会心态的大环境变化,及时对宣传稿件的语气语调进行调整,尽可能地用中性、柔和的宣传用词。(来源:墩墩舆情课工作室)


三是要摒弃“洁癖”思维,避免诱发“逆反性”舆情。从客观规律上讲,一些情绪性吐槽难以避免,需要各地的决策主官正面面对。也就是说,在面对网上随时出现的一些不同声音时,要提高心理耐受,避免在“舆情洁癖”错误思维作祟下而发出类似“不允许出现一点点不同观点”这样的违背客观规律、舆论常识的工作指令,否则就会在情绪逆反的社会心理作用下,反向增加负面舆情风险的发生机率,最终陷入“越管越发”的被动局面。


总的来讲,这块风险最终能否有效防范最考验当下舆论宣传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可以作为宣传工作者是否已经具备新形势下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


如果从这方面评价的话,你是否能够取得满意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