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篇正面宣传稿件诱发“负面围观”的原因分析
文 墩爸
如果正面宣传稿件所描述的细节、呈现的事实以及释放的信息,不足以支撑公众层面已经形成的基于公平、道德、常识三大维度的思维判断,就会诱发负面围观,最终造成宣传“翻车”。以上面这篇刚发布不久的稿件《景德镇这个办公点变“住宿点”?原来……》为例,“游客独自来景德镇游玩散心,不料旅途中突发感冒,看病治疗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虽然提前购买了次日返回安徽的高铁票,但没有钱再支付当晚的住宿费,陷入了困境”这些细节描述与舆论层面已经形成的常识性认知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歧。
一是治疗感冒的费用与花光身上所有钱之间的常识矛盾。一般来讲,感冒不是遭遇外伤手术、突发心脏疾病这些需要花费高昂医疗费用的疾病,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再寻常不过的常见病,在公众认知里花费费用为100元-300元之间。然而,稿件对其的细节描写却为“看病治疗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给人以动辄上千上万的感觉,由此形成了剧烈的情感反差,集中表现为“景德镇看个感冒到底要花多少钱?”“这是在吐槽景德镇看病贵?”等对峙性舆论观点。
二是当前支付“移动属性”的便利认知与“花光所有钱”“没有钱再支付住宿费”等依赖现金支付之间的的认知矛盾。我们知道,在“移动支付”已经占据旅游支付主要方式的当下,不太可能发生因为现金年代“无现金支付”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在舆论的认知里,能够到省外旅游城市游玩的游客,至少还有余钱可以消费,除非是在手机被偷、手机没电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无钱支付”“花光所有现金”这类需要求助的可能性,显然这块十分关键的信源,稿件没有加以补充说明。
三是游客家属“全程缺位”与人们思维里的真实情况存在理解矛盾。纵观稿件全文可以发现,涉事游客虽然被隐去面貌,但年龄估计约在35-45岁之间,绝大多数都有家属。也就是说,外出旅游都已经花光身上所有钱、即将留宿街头了,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不先跟家属联系,帮忙转个火车站附近晚上住宿的钱,况且还是在看病花光身上所有钱的情况下,这些情况让人难以理解,而这些关键性信息新闻稿件也没有提及,这无形之中加剧了舆论对这种情况十分反常的猜测判断,再加上景德镇火车站周边住宿较为充裕、价格并不贵,完全没有稿件给人以“大几百、上千”的昂贵观感,由此大大增加了社会舆论对这篇正面稿件真实性的质疑。
当然,我不是说这篇新闻稿件就一定是“伪造”的、是“假的”,而是想提出一个所有宣传工作者都要重视的问题:宣传工作已经不是以前单向灌输时代下的“宣传”工作了,而是要在宣传稿件发布前,更多地从常识推敲、细节评估、受众思考等方方面面的角度来做好内部论证和风险评估,这是接下来必须要补足的一堂专业课。而宣传思想工作的难,恰恰就难在这里。(来源:墩墩舆情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