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江口沉宝的世纪之谜
文 代言
数百年间,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流传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能识得破,买断成都府”的传言,这个传言从清初一直流传到21世纪初。
传言与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有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张献忠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大西政权内外交困,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船行驶在彭山江口镇河道内,突然遇明朝参将杨展武装,随之展开交战。张献忠战败,船体遭到破坏,大量财物沉于江底。
关于张献忠彭山江口沉宝,我的理解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因为张献忠与杨展交战时,船上的财宝无意中沉入江底。当然我们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张献忠不敌杨展,见大势已去,故意将船上的财宝沉入江底,目的是要毁了这些财宝,杨展和清军都得不到。张献忠被杨展击败后,退回成都。
1646年的七月,张献忠为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又分兵为四,命令四位将军,各率兵十余万向陕西进发。九月,张献忠率部离开成都,北上迎击清军。十一月,张献忠大军扎营于西充凤凰山。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和硕肃亲王豪格派护军统领鳌拜等将领,分率八旗护军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对农民军发起突然袭击。豪格发箭射死张献忠,时年仅四十岁。
清靖远大将军和硕肃亲王豪格向顺治皇帝奏报:“臣帅师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南部,侦得逆贼张献忠,列营西充县境,随令护军统领鳌拜等,分领八旗护军先发。臣统大军星夜兼程继进,于次日黎明抵西充。献忠尽率马步贼兵拒师,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于阵。”
从时间上来看,张献忠彭山江口沉银距离战死,只有不到两年时间。而彼时的张献忠,面临两路大军的围剿,除了明军,当然还有清军。因此,张献忠彭山江口沉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鱼死网破、鸡飞蛋打,他知道会战败,这笔财宝谁也别想得到。打仗打得是钱,如果让明军或者清军得到这笔财宝,必然会实力大增,张献忠必然明白这个道理,有可能是他故意将财宝沉入江底。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空穴来风的事。当年,张献忠与明将杨展在彭山江口展开大战,这么大的事情,必然有目击者,而且附近的村民应该都知道。张献忠通过水运运送财宝,这大概也不是什么秘密,况且在交战中,船上有金银财宝沉入江中这是大家在众目睽睽下发生的。事后,消息必然不胫而走,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
既然,江口有沉银,为何几百年来没有人去发掘,没有人去验证这个传言呢?首先,它是个传言,传言不一定是真的,有可能是民间百姓捏造的,没有必要为了这个传言而劳民伤财。其次,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几百年时间过去,江口就算有沉银,也被洪水冲走了,被泥沙掩盖了,再则如果发掘的成本远远大于沉没的财宝,岂不是得不偿失?关于这个问题,熟悉考古发掘工作的人应该最清楚,尤其是江底考古发掘。
几百年来,关于江口沉银的传说和记载颇多,有零星的文物发现,且从清代到民国都有挖掘和盗掘,这增加了发掘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环境复杂,尤其是在流动的江水中进行考古,难度极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彭山江口沉银的传说,一步步被揭开谜底。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彭山江口镇岷江岸边曾发现有被江水冲刷出的零星文物。2005年4月,彭山县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圆形木筒,内有7枚银锭。2011年4月,在岷江河道取砂石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文物,包括金册、西王赏功钱币和银锭等。2013年以来,彭山区公安部门在打击犯罪团伙的过程追缴回多件文物。直到2015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彭山召开江口沉银遗址保护与考古研讨会,经专家论证,该遗址极有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张献忠江口之战地点。次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如果不是有文物被冲出,数百年的传闻,将永远无法证实。
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不同,尤其是在流动的江水中进行考古,需要采用特殊的考古方式。考古团队采用了创新的江面围堰方式,这在国内外都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围堰考古的面积之大、难度之高,给考古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6年11月25日,开始修建围堰,“江口沉银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是:东至公路,西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南1000米,北至双江汇合处向北500米,南北外延500米。截止2017年3月20日,彭山江口沉银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一万件,实证了民间流传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国内媒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是年4月13日,发掘面积共2万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万余件,初步发现直接与张献忠大西国相关的文物上千件。截至2023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共完成六期围堰考古,共计出水文物7.6万余件。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文物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明末清初的成都城池远远没有现在大,说买断成都府,指得是几百年前的成都,一点不为过。文物包括张献忠大西国的金封册、铸造的“西王赏功”金币及币范、“西王赏功”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五十两银锭、运载银两的“木鞘”等;明代蜀、楚、荣、吉等藩王府的金封册、银封册、金宝、银印和铭刻万历、天启、崇祯等年号的五十两银锭等;此外,还有戒指、耳环、发簪、手镯等各类金银首饰;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各类兵器;金碗、金锁、金纽扣、金顶针;银碗、银勺、银筷子、银镜、银带扣;铜镜、铜绦钩、铜锁、铜钥匙,铁秤砣、铁篙杆等各类生活用具。
出水文物时代明确,自明代中期延续至明代晚期;来源地域广泛,北至河南、陕西,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云南,东到江西,范围涵盖明代的大半个中国;等级较高,包含了诸多张献忠大西国及明代皇室文物。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再次证明了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只是没有证实而已。从明末到清末的数百年间,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能力对江底进行考古发掘,而且当时就只是传言,为了一个传言去发掘,价值不大。民国几十年时间都在打仗,考古工作未能正常进行。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江口沉银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证实了传闻非虚。
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对明末清初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张献忠大西军是影响明末清初历史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四川乃至全国清代以来的历史,产生过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将为解决诸多有关张献忠的历史传说提供科学依据,为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征战历史、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物资料;同时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对认识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状况、物质文化形态,乃至明末清初以来的社会历史走向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