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教育要培养出有意义的个人
作者: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今天,尽管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但当我们谈到 教育时,首先感到的还是不满意。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观察到当代大学生身上有七个普遍现象,其中就包括迷茫、焦虑、纠结、内卷等。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个困惑:到底是上学更重要,还是参加社会活动更重要?其实在我看来,这完全取决于孩子如何认识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学 习,或者说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来源于孩子自己的内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孩 子对某个事物、某个学科到底有没有兴趣、是不是喜欢,这是规划不出来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在学习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价值观养成,也就是孩子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碎片化,越是这样的时候,价值观的养成就越 重要。美国当代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玛莎·努斯鲍姆写了一本书,叫《功利教育批判》。为什么要批判功利教育?因为功利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增长的教育,但它却导致最富有人文的特 征——想象力、创造力、严谨的批判性思维等节节败退。这是教育的一个悲剧。在努斯鲍姆看来,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公民素质,培养各类技能和职业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个人。我们可能很少听到"有意义的个人"这样的表达,因为过去我们只是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分开来,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培养的首先是未来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而不仅仅是工程师和医生。而努斯鲍姆帮我们做了另外一 重区分,不论是丈夫、妻子,还是父亲、母亲,一个有意义的个人,首先是一个具有自己内心价值的人。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它是针对全球性的、全社会性的教育国家化、功利化而提出来的。该报告认为, 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等,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因此,在教育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 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该报告还认为,我 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获取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当然,教育孩子是一件复杂的事,它既需要社会、学校从更高远的角度来对孩子实施恰当的教育,也需要家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是社会和学校不能代替的。因为社会和学校都是遵照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课程,面向大多数孩子提供的也只是一种公共的、普遍的教育,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培养。针对每一个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庭和家长来完成。这就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功能划分。关于家庭教育的作用,我来讲一个"差生"逆袭的励志故事。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差生",中学生物老师在给他的评语中写道:"我知道你喜欢生物,但你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是毫无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人对这个孩子抱有信心,就是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坚信自己的儿子在生物领域极具天赋,因为暑假带儿子去公园玩时,他耐心地蹲在地上数了两千条毛毛虫。于是,母亲就鼓励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并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2012年,这位"差生"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引导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家长还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使其充分发挥。我们常说:"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也意味着,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鼓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事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 展示出自己的天赋潜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个人。这,才 是家长的终极使命。如果家长只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或者只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名校的文凭,那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却是极不负责任的,那是对孩子青春和成长历程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这一切所要满足的不过是家长的虚荣心。
《孩子的潜能》中的内容,都是各位名校长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等,写给家长的一些非常实用的教养方法,其中的很多事例、观点等都让我深有感触。比如书中提到,当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了"焦虑", 为此逼着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代价。试问,作为家长,你真的清楚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吗?其实,未来的竞争将越来越不是"争第一", 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于他人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因为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成长。巴菲特曾说,家长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家长如果经常给孩子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家长只要告诉孩子,在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回报或收入, 要问心中的真诚和共鸣。这种观点我很认同。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做的,就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并在此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对其加以引导和培养。就像俞平伯提到的一个教育理念——"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鱼越有可能长得更大、更健康。作为教育者,我们希望家长能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快乐、有尊严地成长,同时也希望社会、学校这样的教育环境能更好地保护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创造力和好奇心,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具有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一个能够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