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春秋之

               锅包肉


                         文  陶凯龙


    对于每个东北人来说,锅包肉这道菜肴绝对是有着浓浓关东气息的舌尖上的美味。


    一道菜肴能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东北是不多见的。


   常人眼光,东北菜肴以炖菜为主,锅包肉的出现,着实令他方水土的人们大吃一惊,原来猪里脊肉也可以做的如此美味。


  儿时的记忆是馆子(饭店) 总是我脚步停留的地方,每到饭时路过,那种油烟加菜肴香味一股脑的侵袭着我那不安分的鼻子,满脑子亦是对于菜肴美味的想象,而口里生津,不时回首展望。

e0f7e2a0e75e376c05f26c7135326728

  在那年月,乡下人去下馆子是一件奢侈而又光彩的事。


  不管吃到山珍海味还是家常小炒,都会和邻里显摆一下,把菜肴与美酒绘声绘色讲出来,既是回味,又是一种炫耀式的自我陶醉。


  而我真正踏入饭馆已是少年,而第一道品尝的就是锅包肉。


成菜后的锅包肉大片瘦肉包裹着淀粉,色泽金黄,咬下一口,酸甜的味道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外焦里嫩,酸甜适口,恐怕是难得的美味,最主要的是家庭里没有专业的厨师是很难模仿制作出来的。


关于锅包肉是有历史存在的。


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同时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旗人郑兴文六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音)门下。 1907年,郑兴文到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当上官厨(即为官府衙门制作美味佳肴的专业厨师),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


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因为锅包肉酸甜适中,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


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锅包肉”。


在民国西安事变以前,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很多道台府里的菜,都属于禁菜、私菜。日本侵占黑龙江以后,一些民间工艺、美食菜谱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到民间。


后来辽宁人对锅包肉进行了改造,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减少了锅包肉原有的香酥金黄,但口味也很别致,流传至今较多的就是此款锅包肉。


因为锅包肉有百年历史,流传到各地做法有继承又有改良,有传统做法、家常做法以及改进做法等。


很佩服先人的聪明才智,后人才得以有此口福。


猪肉不仅是一种食材,更可以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小便和止消渴。里脊肉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优质蛋白、脂肪、维生素等,而且肉质较嫩,易消化。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把猪里脊肉切成三毫米厚的大片,用适量盐抓匀、入底味,淀粉(东北多为土豆淀粉)加水泡透,待淀粉沉淀,把水倒出制成水粉糊。把淀粉放到装肉的碗里,抓匀,葱姜切丝,蒜切片,香菜梗切段。锅上火,加入适量油,待烧至七成热时,逐片下入挂好淀粉的肉片,炸至三分钟左右,外表挺实、敲时有清脆声捞出。


待油温上升至八成热,再下入肉片复炸,把糖、醋、酱油、香油调匀,肉炸脆用漏勺捞出。


锅留底油,放葱、姜、蒜炒香,放入炸好的肉片,烹入糖醋汁,颠翻均匀,加香菜梗,出


锅装盘即可。


锅包肉,需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出锅时汁并着以香菜点缀。


本来很简单的猪肉和淀粉食材,经过事厨匠人的精心烹调而变成一道被交口称赞的绝品美味,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不忘初心的敬畏,和一种任劳任怨的辛苦付出。


品味美食,莫忘出处。


常怀感恩之心对人、对事,既是君子风范,亦是做人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