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文 陶凯龙


   每年的二月二几乎都赶在惊蛰前后,这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顺序。惊蛰来临就意味着冬天彻底过去,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农历二月初二亦称春龙节,在南方也叫踏青节。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故名曰龙抬头。

  在我的故乡黑龙江乡村二月二都要吃猪头肉,过去猪头都是供奉祭祀使用,供奉祭祀完毕才能食用,但是现在往往是不供奉祭祀只是食用。在早年间每到二月二以村为单位都要搞村祭,满村人在村庙前摆上猪头等供品,虔诚庄重跪倒祭祀天地和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祭祀完毕后村民对猪头分而食之,以示吉祥。


  而这一天一般要接姑奶奶回家,也就是娘家人接自己出嫁的女儿回家,按照满族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在正月初二回家百年以后不能过夜直接回婆婆家,整个正月也再不能回娘家。而以后因为要春耕烦劳,接姑奶奶团圆和犒劳以示亲情。一般吃食就是春饼。

下载_副本

  二月二这天男男女女都要理发,说是剃龙头,要剃除所有的污垢,不然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晦气。在以前还有一个民间说法是‘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而这只是讹传,其实‘死舅’的谐音为‘思旧’,满族兴起建立清朝统一中国以后,很多中原民众很思念明朝汉族皇帝统治的时光,除了少数如白莲教、红花会等一些民间武装敢于公开武装抗争清朝以外,大多数百姓都不敢公开反对,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意思是‘思旧,并传承至今。


  在当年的东北,满族人占有多数,于是很多东北的民风民俗自然就传承了满族的风俗习惯,在二月二这一天家庭妇女一般都准备苫房草和五颜六色的布块、毛线,二月初一这一天就动手做龙头、龙身、龙尾。


她们把苫房草叶去掉,将秸杆剪成大则二寸有余,小则一扁指宽的节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圆布。二寸来长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过手掌大的盖帘,用剪刀剪成椭圆形圆帘子,这就是“龙头”。将红、绿、黄、蓝及各色小圆布串起,每个中间串连山房草骨节,作一大一小两个龙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长的小布条条,将各色布条串拢在一起,也作成两条龙尾。将这两条龙尾、龙身用五彩线串在帘子式的龙头上,整个龙就做成了。一般男孩钉在左肩,女孩钉在右肩,取自于很古老的说法,男左女右。


大龙即满族山苍龙,小龙标志着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祷在夏天打雷天龙行雨时吓不着孩子;上山捡蘑菇,有龙岗山大苍龙保佑。民间说法是布龙身子和五色线避邪,孩子受不着灾,人人健壮结实,个个平平安安。


与此同时在这一天农户要趁着太阳没有出来把园子打扫干净,拿铁锹撮灶台的草木灰画灰圈,叫做填粮囤,数量根据院子的大小决定,小的圈两个,大的四个六个八个不等,但是必须是双数。当家人【一般是男主人】拿铁锹站在中间,锹伸出去随身子一转,一个灰囤就画成了。


  随后在中间画一个大叉,叉中间放一把五谷杂粮,四个叉角里各放一把。太阳出来以后小鸡小鸟都跑过来吃,如果没有鸟来吃,就会认为不吉利,换衣今年的收成是否有问题。满族人大多数居住在大山里,地少产量低,所以画粮囤祈求粮食丰收,而小鸟的肚子就是天仓,天仓零食满了,人间的粮仓自然就满了!


 画完粮仓以后一般要往墙缝里插香点燃,三根为一路,四处插。虽说四处烟雾不防火,但是是为了烧虫,香火烧死了虫精,就能够保佑一年不受灾。


做完这些以后要把年前立的灯笼杆放倒,放倒屋檐下来年再用。灯笼杆放倒意味着这个年彻底过去了,备春耕是目前最大的事。


现如今这些民俗大多数都不存在或者简化了,很少能看见孩童带龙尾,只是吃猪头肉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不管如何,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节日保留了下来,并一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