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需提醒? 作家不应浮躁 对文学有敬畏之心


文 陶凯龙


近日,吉林省文联主办的《小说月刊》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则通知,引发文学界和社会热议。


《小说月刊》杂志社表示:各位作家朋友,自今日起,向《小说月刊》投稿者,请在作品涉及到对话处,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例如:他说:“你好,什么时候到的?”否则作品一律不予采用!敬请知情!


使用标点符号需要提醒,这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习以为常,但是对于从事文化甚至是专业作家来说,如此提醒不仅应该感觉有辱斯文的刺耳脸红,更是一种耻辱羞愧。


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不能归咎于信息数据化时代大量使用电脑习惯的托辞,而是受到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文字工作者对于文化、文字、文学缺乏应有的敬畏和责任感,态度问题,不认真、不走心的应付,成就精品、经典文学作品自然也成为水中望月。

psc

一篇清新隽永的美文,一定是用心之作。


试想一下,错字连篇,标点符号缺失的一篇文章,能称之为文学么?


这与创新无关。


就像书写文字,不论是社会公知还是高素质人才,很多人都出现提笔忘字,字认识他,他不认识字,只是眼熟,更不要提书写规范美丽,古人讲的见字如面,这面确很尴尬,有种名不副实的感觉。


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作为民族之根的文字、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流失、继承走样以及不认同感,危及到国家未来发展,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警示。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雨磨难屹立不倒,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积淀铸就国民性格、气质和民族之魂,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有了这种文化底蕴造就的民族,不论是遭遇侵略战争还是天灾人祸,都能够坚韧不拔的战胜。


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记(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属于语言艺术。


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因为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文化共通,贯穿古今,千年沧海,唯有正道不变。


拿标点符号来说,标点符号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文字的句读、层次、段落、语气、语调、专用名称等等,而且还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的内容和含义。在标点符号普及之前,人们经常遭遇“理解的困难”,乃至“断句的歧义”。


我国近代,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1919年,胡适等6位教授在张德彝的基础上规定了12种标点符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关部门总结之前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制定了新版《标点符号用法》。确切地说,现代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之一,它的普及对于白话文的发展、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郭沫若先生说:“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


而这句话到今天的现实意义是艺术如人,表面穿的雍容华贵,如果没有引人向善的内心,终究是华丽草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不仅是生活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态度,不盲目从众,不卑不亢,有信仰和责任,做清新脱俗的文者,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只有胸怀万里世界,才能放眼无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