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注定失败?

       文 代言

微信图片_20250518112447

中国五千年的王朝史,农民起义历朝历代都在发生。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末的黄巾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明末的张献忠及李自成起义、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都是声势浩大的起义,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农民起义直接颠覆了王朝的统治,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历朝历代,为什么最先起来反抗的是农民?首先,农民作为社会的最底层,是备受压迫的群体。假如把社会比喻成一座高大的建筑,农民就是地基,所有的重量都由地基承载,然而地基有不堪重负的时候,最终会轰然倒塌。其次,王朝到了末期,阶级固化,各种苛捐杂税,农民根本就无力承受,没有活路,只能起来造反。

     秦始皇修筑长城,秦末的赋税和徭役是最重的,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所以,才会发生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历史事件。前209年7月,陈胜被征召前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服兵役,担任屯长一职。在前往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途中,遇大雨,错过了规定的期限。

     根据当时的法律,贻误军机要被处以死刑。陈胜对其他人说:“诸位,眼下已贻误军机,我等去也是一死,天下苦秦久矣,不如就此起义,我等杀出一条血路,或许还能生还。”

     众人无可奈何,纷纷响应陈胜的号召。陈胜吴广起义就此拉开序幕,他们率领九百名戍卒一起发动了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人数达到数万人。攻下陈(今河南淮阳)之后,陈胜被推举为王,被称为“张楚”。

      陈胜吴广起义是为了活命。而唐朝的黄巢起义,则是为了打破阶级固化、门阀统治。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肯定是封建王朝气数将近的原因。无论是门阀统治,还是苛捐杂税,最终都将葬送一个王朝。元朝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其实指得就是农民。盛世也只是权贵们的盛世,乱世农民最多只是炮灰,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农民起义为何会失败?

原因显而易见。其一,官军装备精良、武器精良,农民军只有农具;其二,官军每天都在进行军事训练,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官军将领是经过军事训练的,农民军多为乌合之众;其三,受文化程度限制,农民军大多没有文化,都是蛮干、硬干,不知兵法,不懂战略,没有政治眼光和智慧,无论是明末的张献忠还是李自成,都是鼠辈耳,不仅缺有谋略的军师,自身文化休养也极为受限;其四,朝廷掌握着天下的赋税,打仗打得是钱财,没有军饷,仗就打不了,清末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源于清政府缺钱。朝廷掌握天下赋税,军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农民军没钱,全国敌一隅,当然要失败;其五,面对农民起义,天下权贵、诸侯都要站在朝廷一边,毕竟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为建功立业,必定全力剿灭农民军。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坚早期也要配合朝廷剿灭黄巾军。凡此种种,都是农民军必败的原因。

晚清的太平天国起义,最终会宣告失败,其主要原因,我说的几点基本都存在。一句话,太平天国的内部核心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不成器的。但凡起义军,都有自己的政治口号,这样才能号令天下。比如,汉末黄巾起义打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喊出的口号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因此,太平天国也有口号,而且很多,比如“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还有“清鞑子,洋鬼子,狼狈为奸害中国。杀清妖,抗洋鬼,碧血丹心复华夏。壮志饥餐鞑虏肉,笑谈渴饮满清血。光耀华夏垂千古,威震中外满天下”。想必,这背后应该是有高人指点,但太平天国在建都南京后,就开始得意忘形,忘记初衷,重蹈封建王朝覆辙。

太平天国在其存在的14年间(1851-1864年),共分封了约2700至2800个王爵,因此,太平天国流传着一句谚语,叫““王爷遍地走,丞相多如狗”,这些都是乌合之众的体现,和小孩过家家差不多。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应平定匈奴,功勋卓著,也只是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被乾隆皇帝恩宠的大臣和珅,也只不过是个公爵;就连被誉为“圣人师”的曾国藩,也只是一个侯爵。王爵在封建社会,是最高的爵位,一般授予皇子皇孙,就是皇子皇孙也未必都能封王。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朝后,立下规矩,非刘姓者不能称王。曹操僭越称王,险些酿成兵变。太平天国一群乌合之众,竟然个个为王。

   太平天国初期,仅有“首义五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后期因权力分化、笼络将领等原因,封王数量激增,甚至出现“王上三点”等奇特封号。当然,封王的原因有出于对宗教与权力的平衡,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确立“天命王权”,封王既是宗教身份(如“天父之子”)的世俗化体现,也是制衡杨秀清等核心领袖的手段。也有军事和政治的需要,中后期为激励将领和巩固统治,大量分封王爵,导致“遍地是王”的局面。太平天国的封王数量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反映了其政权独特的宗教色彩和权力结构,但滥封也加速了内部腐败与分裂。 

       总之,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领导层内部分裂与腐败。所以,农民军夺权后,更加暴露出人性不堪的一面。太平天国初期领导核心团结,定都天京(南京)后,高层迅速腐化。洪秀全沉迷宗教幻想,杨秀清借“天父下凡”揽权,引发内讧。1856年的天京事变(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互相残杀)导致数万人被杀,石达开被迫出走,核心领导层崩溃。此外,宗教迷信与治理能力不足。洪秀全以宗教神权治国,后期愈发脱离实际,未能建立有效的行政体系,反而因教义矛盾排斥传统士绅阶层。

其次,战略与军事失误。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孤军深入,未与南方根据地联动,最终被清军围歼,消耗了精锐力量。定都天京后,太平军转为保守防御,未能趁势彻底击溃清廷中枢(如第二次西征失败),陷入长期消耗战。后期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清军则通过湘军、淮军形成合力。

      其三,经济与社会基础薄弱。《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废除私有制,推行“平均分配”,但实际未能落实,反而因土地政策混乱引发农民不满。圣库制度初期保障军民供给,后期沦为特权阶层的剥削工具,导致基层民众离心。长期战争破坏江南经济,太平天国控制区缩小后,赋税和后勤压力剧增。

其四,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太平天国最终失去民心。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否定儒家伦理,焚毁孔庙、科举改考“上帝教义”,激起了士绅阶层(传统社会支柱)强烈反对。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加上太平天国后期横征暴敛,民众支持度下降。

其五,清廷与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曾国藩、李鸿章等组建湘军、淮军,采用“结硬寨、打呆仗”战术,逐步压缩太平天国势力。列强初期对太平天国持观望态度,但因其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如拒绝英国鸦片贸易),转而支持清廷。洋枪队(如华尔“常胜军”)直接参与镇压。清军后期装备西式武器,太平军则因封锁难以获得先进军备。

      其六,外交孤立与意识形态困境。太平天国试图以基督教名义争取西方支持,但因其教义混杂、政权不稳定,被列强视为“异端”。宗教狂热初期凝聚人心,但后期教义矛盾(如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和特权腐败导致信仰危机。

      总之,太平天国失败的本质,体现出传统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先进的阶级基础以及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其兴衰反映了晚清社会矛盾的激化,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提供了历史教训。

      虽然,太平天国起义未能成功,但它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大大地削减了清朝的国力,为日后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推动了近代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