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味道

  文 范彧

  翻开陶凯龙《那年那月乡村纪事》的书稿,一页页浓郁着东北风情,那种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猛烈地撞击我的心扉,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几十年光阴,回到了童年时代。那过年时的粘豆包,大豆腐,杀猪菜,绿色豆芽菜,一切都是那么不事雕琢,带着原始的味道沁人心脾。

      品读着这些温馨的文字,我周身氤氲着童年时的那种单纯天真的氛围,我想起了翻着日历,掰着手指头,唱着童谣等着过年,盼着过年的情景。那些淳朴亲切的文字,娓娓道来轶事,曾经在我们心中留下那份美好情感,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

微信图片_20221201083138_副本

  扔口袋,踢毽子,滚铁环,抓嘎拉哈,跳骆驼,许许多多童年的游戏充满了童真童趣,挟一股东北风扑面而来,这些游戏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具体体现,让孩子有了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如果说这些文字只能给你怀旧的一种情愫,让你对那些逝去的美好情怀唤起一种追忆,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初衷。作者在对童年美好回忆的叙述中,那种留恋和不舍不仅是让那种熟悉的味道唤起的我们回忆,更多的是对现实一种反思和拷问,是对真善美一种强烈的呼唤。

  今天,读着这些朴素文字的时候,更多的是反思。当假货充斥我们整个生活,在互害社会生态链中艰难生存的我们都人人自危,连呼吸的空气都被雾霾填满,我们还能逃脱伤害和被伤害吗?当我们品读这些清新的文字,穿越回到那些逝去的美好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该怎么做,才能找回从前。

  现如今,追求绿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衣食住行都在寻找绿色环保,然而真正能经受得住考验的绿色究竟能有几何?遍地打着杀猪菜幌子的饭店,尽管装饰的土里土气,报纸糊墙,花纸糊棚,一领怀旧的炕席铺在土炕上。走进去,或许只是能在感官上找到那种感觉,心里你绝对找不到那逝去了几十年熟悉的味道。

  极目孩子的世界,尽管物质极大的丰富,孩子们都象小皇帝般供着,但是他们好像真的没有童年。除了在奔波忙碌的补课中度过小学的时光,剩下的只能是电子游戏,手机上网了。苍白单调的生活没有童年的天真活泼,没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那份乐趣,没有和伙伴的交融沟通快慰。他们的童年岁月确实相当的苍白,也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鲁迅面对封建的旧制度对孩子的残害,曾震耳发聩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那强烈的呐喊激起了几代人的反思,让我们思考如何做父亲,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生长的良好境。今天,读着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游戏,那份美好和纯真的情感和趣味,怎不让人想起鲁迅对孩子的关切,对成年人的忠告,想想我们如何做父亲,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熟悉的味道不绝如缕,这些熟悉的味道不光关乎我们的家庭和身体,更兼具那些正义、公平、勇敢以及英雄主义的情怀。从绿色军营飘过来那种男子汉坚毅执的味道,让我们看到一个男子汉百折不挠的瑰丽阳刚;从新闻战线上做有尊严新闻的承诺,让我们体会到做一个有尊严记者不沾染铜臭的馨香;从中国金牌绿色厨艺大使组织策划中国厨师拒烹、拒售、拒食野生珍稀动植物万名厨师签名活动中,我们远离了血腥杀戮的味道。

  掩卷沉思,那些灵动的文字仍然在眼前飞翔,那浓浓的情感依旧在心头萦绕,这些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让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了文如其人这句话。这些带着真诚带着朴实的文字,就是作者心灵的歌唱,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满腔的挚诚。

   或许这些文字不会名垂千古永远流芳,但我相信每个人品读这些文字,都会陷入一种思考,都会拷问心灵,都会为如何挺起脊梁,如何为社会做一点意义的事情,为绿色环保,为孩子和未来,我想或许就是作者的出这本书的初衷,我想或许这就是文学真正的魅力吧!

     徜徉在这熟悉的场景中,品读这些熟悉的情感,一行行文字都是对喧嚣文坛鱼龙混杂后萧条寂静的一种反思和叩问,都是震撼人心灵的一种坚守和敬畏。多年来,作者行走于文字之间,高亢嘹亮的不只是声遏行云的铿锵阳刚,更是灵魂驻守的另一种辉煌浪漫。坚守自己的一份情感和执著,在文学的国度里或低吟或浅唱,或高歌或呐喊,自成一幅奇异的风景,让我们敬仰之。

    亲情、爱情、友情、故乡等题材都被他顺手拈来,有感而发,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演绎出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短章,随手拈来你就能在他的文字间感受到如火的情怀,正直的品质,仗义的豪情。

  正如作者自己在序中说的那样,学会独立思考和站在一个宏观和客观的角度去生活,一个村庄的变迁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变迁,一个人的变化映射着一个村庄的变化,也印记着一个国家的变化,一个村庄的中国让作者的忧患意识唤起读者的思考。当乡愁被人民重新提起的时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怀就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情怀,一种趋势。

      作者用手中的笔为祖国跨越性精彩历史做一个见证和记录,给后人留下一份记忆,一份沉思,一份向往,这就足以。

  熟悉的味道袅袅不绝,绕梁三匝,那就是《那年那月乡村纪事》。

138fabb2e6644b07a464d94bcd677d18

  范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辽宁文学院,鲁迅文学院函授毕业,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城市散文协会主席,海城诗社副社长。

作品散见《人民邮电报》《人民武警报》《中国作家》《中国航空画报》《青年文学》《山东文学》《西藏文学》《佛山文艺》《短篇小说》《新创作》《重庆文学》《太子河》《鞍山文艺》《鞍山作家》《人口文化》《红三环》《岁月》《诚信》《小河沿》《红海滩》《辽河》《金银花》《诗友》《鞍山日报》《海城市报》等报刊杂志。曾为CCTV少儿网络春晚撰写主持词,事迹多次被海城电视台,海城广播电台,《海城市报》报道,《海城春晚》歌曲撰稿人,共创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歌词二百多万字,2008年出版个人专辑《心港泊舟》,撰写《海城历史文化丛书》《艺苑风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