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渐长,淘旧书的兴味不再浓烈,数量却并未减少

         文 刘汉龙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喜欢上淘旧书,尽管日常工作奔波劳累,但“平时翻翻淘来的那些杂七杂八的旧书,让人能从死气沉沉的状态转变成充满朝气的生活状态。工作生活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么。”

在书友的眼中,旧书摊是了解一座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面镜子,因工作需要辗转各处,书友也得以在祖国大地上的许多城市逛旧书摊、淘旧书。

几十年过去,回忆淘旧书的经历,有许多有趣的、难以忘怀的往事。但也有烦恼:“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淘旧书的兴趣,没有过去浓了,但淘旧书的数量并未减少。”

尽管无奈,感叹一句唯有书癖不可医,却还是照常奔向旧书摊。

过去在北京,没少逛北京的旧书店,经常搞得双手脏兮兮的,回到家一洗手,盆里的水都是黑色的。洗过手,再打开自己淘回的旧书,用橡皮擦去书皮上的灰尘,然后再翻看书的内容,感到很神圣,但又很轻松。

微信图片_20230821084745_副本

书不仅仅给人带来文字的内容,还有非文字的东西,像书的新旧、版本、大小、封面设计、插图、插画等等,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当然,主要还是文字的享受。这种享受很难用语言表达,那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不爱书的人是无法感觉和体会到的。那样的享受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满足和舒心。

不过,事隔多年,想写好一篇《北京的旧书店》是不容易的,那要靠回忆和一定的写作技能。逛书店时遇到的有价值和趣味的情节、故事、感受,淘的书籍的名字等都全部遗忘了,因此,很难写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是千篇一律。

不过,我至今感念北京的好,不是那些名胜古迹,而是北京的旧书店。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始终认为北京的文化气氛主要来自于旧书店。后来,北京的旧书摊也算一道北京最好的风景,更能带来文化气氛。今天想谈谈中国的旧书摊。

过去,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没少去潘家园,经常搞得灰头灰脸的。那里的旧书摊多、好书也多。后来,感到好书少了,去,也买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老版本旧书。因为,潘家园的旧书商都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店,好书都在网上。网上卖不掉的,再拿到潘家园旧书摊上去卖。你想捡个漏是不可能的。

早期的潘家园,那些一间一间的小房子,里面的书架上摆满了各个年代的发黄的旧书,一本一本地淘,遇到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久盼不得的旧书,有时会惊喜半天,心里会说:终于找到你了。在小房子里淘过旧书后,再到外面的旧书摊上去淘,连续作战,乐此不彼,是很有意思的事。八几年和九几年,我每个星期六都要去逛一逛,淘一些自己喜欢的杂七杂八的旧书。那时候,地摊上有很多民国书刊,不是很贵,民国杂志10元一本,遗憾的是,我不怎么感兴趣,很少购买。我买的多是建国至九零年之间的出版物,小说、散文最多,纸张都不错。那时的出版物,拿在手中,像艺术品。

那时在潘家园旧书摊闲逛,也许因为年轻,从不感到累。那时,我的人生好像除了工作,就是以书为伍了。淘书、看书,工作之外,仅此而已。

当然,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旧书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里淘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旧书。当时会想:这么多有价值的旧书为什么大学生没有买走,估计,很多大学生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克制购书之欲。

在淘旧书的过程中,遇到淘书高手作家安武林和陈桂卿,他们的淘书风格让我受到了感染。安武林喜欢淘儿童文学方面的书,还有诗歌、小说、散文。安武林每次淘旧书都是一摞一摞的先放在书摊边。等把几个旧书摊逛完,再把成摞的旧书剔除部分不要的。结账时说:买你那么多书,也不送一本?说着便笑嘻嘻的从书摊里拿两三本旧书放在已结过账的一摞书上,摊主看到便会夺走一本,也是笑嘻嘻的说:我从来没有搭过别人书,你是第一次,不过,不能搭两本,只能搭你一本。一阵笑声后,顺便把人民币装在兜里。

陈桂卿喜欢淘旅游方面的书,小说、散文、诗歌他不怎么淘。他说家里没有地方存书了。安武林从不担心存书的空间,因为他住的房子,有一层地下室至今书未放满。安武林经常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书、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书等都可以要。其实,还有江西、云南、广西等省的出版物,他也要。对于上海译文、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东西,安武林是见一本要一本,他比较喜欢淘这两家的出版物,为此,他买了很多复本。

我经常告诉安武林,一个作家买书愈多,则他写的书同样会多,淘书和写书乘正比。高产作家都是这样。安武林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连声称道说:“你说的有道理!”安武林不喜欢把他淘的旧书全部放在博客上,他有点不喜欢暴露。他怕引起别人眼馋。这就像周作人的不喜欢别人到他的书房里看书。

后来,在安武林和陈桂卿淘书风格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儿童文学和旅游文学。为此,我也淘了不少儿童文学、旅游文学、诗歌等方面的旧书。由于我在建筑单位工作,建筑单位流动性很大,记得八几年在北京找对象时,北京的很多女孩子就不喜欢找建筑单位的,就是因为流动性太大。工作不稳定又危险,且工作非常枯燥无味,还要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去奔波。但为了生存,我不得不如此。这样也有好处,让我领略了一下全国各地的旧书摊。这样说不妥,应该是中国部分城市的旧书摊。

九七年去青岛工作时,先是感到礼拜天很无聊,后来就外出闲逛。在闲逛的时候,遇到了旧书摊,它给我带来了惊喜,让我流连忘返。青岛的大海边,南山集、礼拜集,零零星星的旧书摊,经过逛旧书摊、淘旧书,让我感觉到青岛市的文化气息还是不错的。旧书摊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面镜子。山东青岛人受孔子的好学不倦的影响,很多人都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书刊、书法绘画、文物等等,有很多人去购买收藏。经过逛旧书摊,我觉得我的业余生活非常充实、满足、快乐。平时翻翻淘来的那些杂七杂八的旧书,让人能从死气沉沉的状态转变成充满朝气的生活状态。工作生活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么。

在逛旧书摊时,每当看到那些头顶烈日,蹲在书摊边聚精会神翻书的男女老少,都让我很感动。旧书摊里也有让人难忘的淘书往事。在青岛南山集的一个旧书摊上,一套四本的《本草纲目》才要80元,我未要,至今想想就感到遗憾。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个店,遇到好书,千万不要犹豫。

2009年去延安工作,经常到市里找旧书摊,几次去都没有找到,让我感到心烦意乱。这么大一个城市,又是红色老区,怎么没有旧书摊呢?估计是有的,可能我没找到。延安应该有不少红色收藏品。

2011年,去新疆和田搞援建,在中国的大西北,春天的沙尘暴让人生厌,平均5分钟都要擦一下写字台,上面不断落有尘埃。晚上无聊,一次到和田广场闲逛,没想到也有旧书摊,有点让人意想不到。在旧书摊上,一个四川小伙子虽然卖的旧书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但翻看一下那些维语、汉语的旧书旧刊,让人很惬意。还遇到过两位维族老人摆旧书摊卖旧书,他们都说着不太熟练的汉语,旧书摊上有不少六七十年代出版物,维语、汉语的都有,都是要10到50元一本。

 2013年,因工作我又来到了中国的大西南昆明。这个地方四季如春,过去有著名的西南联大。让人欣慰的是,昆明这里的文化市场非常丰富,特别是旧书摊。过去,我去过张官营小屯的旧书摊,有不少好书。不久,张官营小屯拆迁了。后来,很多旧书商又来到了潘家湾。据说,潘家湾以前就是买旧书和古玩的地方,有点像北京的潘家园,不过规模要比北京的潘家园小得多。

每到星期六、日,这里有近20家旧书摊出现,男男女女,有不少人前来淘旧书,旧书大都是5元一本,好一点的要10元。有的处理的旧书,还有3、2、1元不等。书虽然不是很好,但只要你认真去淘,还是能淘到不少自己喜欢的好书的。有一次中午,我到潘家湾闲逛,看到老四书屋的外面有两个展板,摆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旧书。中华书局出版的老版本《资治通鉴》,老四要1000元。这套书,过去在北京清河街头的旧书摊上,一个旧书摊主才卖200元。旧书涨价不小。其中有一本民国版《共产党宣言》,好像是博古翻译的,老四要80元,我翻了翻说,我不喜欢这些东西,后被一个书店老板80元买走了。回到单位,到孔夫子旧书网上一查,该书为红色收藏,价值数百元。

我是书奴式的购书者,我翻看一下内容,感到写得有可读性,不买走心中不快。有时一个月的工资全部买成了旧书。这既不是收藏家买书的风格也不是作家学者买书的风格,让人有些苦恼。我买书一贯是我行我素,以自己喜欢读为准则。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淘旧书的兴趣,没有过去浓了,但淘旧书的数量并未减少。

旧书太占地方,是让人最头疼的事。想不买书,除非不去逛新旧书店和旧书摊。但我总是想:再买这一次,以后决不再去购买,可是,第二天照样奔向旧书摊。唯有书癖不可医,古人、今人都这样认为,其中无奈,唯有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