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鞠丙南:调研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罪恶 成书《黑堡》


( 陶凯龙 刘兴明)哈尔滨讯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47号有数栋上个世纪的建筑,包括卫兵所、办公楼、锅炉房、焚尸炉在内,那一栋栋无声的建筑伫立,诉说着昨天的罪恶,那就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旧址现有重点保护遗存27处,现有面积24.8万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日本军国主义违背国际公约,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感染、毒气实验的大本营,是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主权的重要罪证,也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细菌战遗址群。


从小生活在平房区的鞠丙南老人虽然是初中文化,但30多年来一直从民间的角度调查研究关于侵华日军细菌战和“七三一”部队,以告慰在细菌战和“七三一”部队人体试验遇难的无辜者。

psc

鞠丙南,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农民作家,用了20多年的时间,翻烂了3本字典,访谈周边“乡亲”,在亲历者劳工回忆的基础上加工而成100多万字的长篇传奇抗战小说《黑堡》。


从1972年起,鞠丙南开始记录劳工们的经历,采访近百人,通过他们的口述相互印证了“七三一”这段历史的真实性。2009年,他用搜集到的资料,撰写了80万字的小说《黑堡》,如今已经全部出版发行。“黑堡”,本是“七三一”细菌工厂在1942年之前的名称。小说《黑堡》,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以中共地下党员终汉章和中共特派员曾天胜为代表的革命势力,与盘踞在“黑堡城”的日本关东军细菌部队石井四郎等进行殊死搏杀的故事,揭露了日寇统治东北时期在“七三一”细菌工厂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鞠丙南说,由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都是当年“七三一”部队的高等劳工,所以他们都得以存活到抗战结束,并成为这段血泪历史的直接见证者,遗憾的是,目前,小说原型中的百余位劳工仅有平乐村农民梅士学一人健在。。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吉林通往哈尔滨、阿城的驿道上,有一个经常饱受盗匪骚扰的“义和屯”。抗匪成功的义和屯村民为了祈求安康,将“义和”二字改为“平房”,希冀平安、吉祥能够降临这里。


1933年日本侵略者开始修建拉滨铁路,在平房屯附近设置一个小站,称“平房站”。区域周边共有黄家窝堡、刘家窝堡、正黄旗五屯、正黄旗头屯、正黄旗三屯等六个村屯。1935年,平房站以北4公里的地方被来自关东军石井部队的专业技术人员勘测、圈占,随后开始大兴土木,1940年完工,对外番号“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它归属日本陆军省、日军参谋本部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双重领导,人事配备很强。拥有从事细菌战研究工作人员2600余人,其中1名中将和4名少将级军官,80余名校级军官,判任官和技师达300余名,设有多个课室,并设立林口支队、大连细菌研究所等多个分部,部队长是细菌战专家--石井四郎。


侵华日军假借研究内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实则使用活体中国人、朝鲜人、东北抗日联军战俘(被称为“马路大”日语,圆木,实验材料的意思)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的效果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制造细菌及其武器,并将细菌武器参与诺门坎战役、常德战役等实战,使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军民饱受其害。


而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最核心的机密就是“四方楼”,在这个日本警备队昼夜把守的院落里,分布着一个个细菌研究机构。“四方楼”的地下通道可以直接通往监狱、各个实验室、解剖室、焚尸炉。

psc (2)

  为了保证“四方楼”内的秘密不外泄,731部队规定平房站前后约60华里铁路线上,火车路过时必须挂窗帘,严禁旅客向外张望,连关东军的空军未经允许也不得在其上空飞行。而一些曾经参与过“四方楼”秘密工程修建的劳工,也在工程结束后被投入监狱变成了“马路大”(日语“圆木”的意思,指用来被当做“实验材料”的被害者)。


一些研究者认为超过10000名中国人,朝鲜人,以及东北抗日联军战俘在731部队的试验中被害,另外,据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在《恶魔的饱食》一书中称,通过“特别输送”进入到731部队的“马路大”需要进行编号,而从1939年以后,进行了两轮编号,每一轮编号极限为1500,于是在抗战结束时,共计有3000人死于此。具体数量因为资料呗日军销毁,至今成谜和充满争议,日本投降前夕,匆忙撤退,为毁灭罪证将工厂炸毁,大批带菌动物逃出,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七三一”部队大溃逃时,部分用于外围日常工作的劳工外逃,得以幸存,而大部分则被杀害。


据不完全统计,731部队在平房区从建立到灭亡共强征中国劳工5000余人,死在平房当地的3000余名劳工都是外来的,而本地的2000余名劳工在饱受摧残后不少人都得以生还。

psc (4)

1953年出生的鞠丙南,从小就生活在一群前731劳工之中。731对于鞠丙南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就是在废墟边长大的孩子。”


  鞠丙南的家在731部队旁边,他读书的25中学,用的就是731部队遗留下来的办公大楼。


  在鞠丙南的家里,他费尽心思收藏了很多731部队遗留下来的物品,手术刀、铁托盘、广口瓶、刺刀等,这都是真实存在的侵华罪证。


多年来,鞠丙南翻着字典写小说,利用各种机会去采访,自己掏钱出书、印书,从黑龙江骑自行车一路到广州推广自己的书,经常在日本兵曾经住过的宿舍楼下摆摊卖书……这一切一切的付出都是因为——“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要把它记录下来。”在鞠丙南看来,父辈们去731部队做劳工的经历,就是对日本侵华罪证最有力的证明。


在鞠丙南的长篇传奇抗战小说《黑堡》中,劳工分为“高劳”、“普劳”和“低劳”三个等级,实际上,在731部队,不同的劳工也被施以不同的对待。

psc (3)

  所谓高级劳工(“高劳”)主要指来自平房区当地村屯的劳工。


“当年日本人通过中国人治中国人,通过控制我们当地一些头头脑脑的人物,来逼各家各户出劳工。”一些实在出不来劳工的家庭,“经过批准可由男性少年代替”。


 “普劳”大多来自锦州、海城、赤峰、黑山、佳木斯等地。与“高劳”可以通勤回家不同的是,731部队对“普劳”的管理更加严格。他们单独编队,不准与当地的“高劳”接触,不准离开731部队驻地,上下班由日本士兵武装押送,食宿起居都要受到日本兵的监视。

psc (5)

青年作家陶凯龙在“七三一”部队遗址调研


劳工的悲惨经历使鞠丙南创作《黑堡》的原始素材之一。


鞠丙南的《黑堡》三本书分别出版于2009年、2012年和2014年。现在,这些书中的很大一部分整齐地打着包,堆放在家里。


2009年《黑堡》(上)出版后,鞠丙南曾经骑着自行车一路从哈尔滨到广州。随身携带的,除了必要的换洗衣物,其它的就是这些书了。


  “我把书留在了很多地方,比如各地的文联,希望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都没人和我联系。”鞠丙南还特意给一些路过的地方政府留了书。“政府大多数都进不去,我就留给门卫或者收发室了。”


而最终的结局都是没有回音。


“有专家认为我这三本书写的不严肃。”鞠丙南遗憾地说。


鞠丙南至今还留着一份报纸,上面的标题是——专家认为,鞠丙南的这三本书“或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