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家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是家文化的重要国度,每一个中国人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家庭的文化烙印,家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内涵、行为举止、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传承好优良的家风,建设好每一个家庭,为孩子送来最好的礼物:

微信图片_20230224102746

第一,家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第二,家风是家庭的最大资源;


第三,示家训,传家风,建设美好家庭。


每一个人都生于家,长于家,成就于家。家从概念角度来讲,它是因为婚姻、血缘和其他收养关系等构建的一个共同的长期生活的组织,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家园。


家是一个人身体和精神发育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各个方面成长于家庭。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不仅仅是物质层面,最主要的还是精神、情感层面。所以,我们一想起家,首先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就是情感。  


中国是家文化的国度,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特别感恩于家庭,所以,中国的文化是崇拜父母、先祖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


东西方文化都尊重父母,但是中国人把孝敬当成第一大德。正如孟子所讲“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中国人由孝敬父母进而延伸至尊重先祖。中国人特别重视敬奉自己的祖先。《论语》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家庭,一个人,慎重地对待父母的年迈和老去,以及追思、追慕我们的祖先,这样的民族就一定能产生深厚的道德。  


在《荀子》里面,就强调了“天”“地”“君”“亲”“师”的概念,强调了“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且如此安好地生长着,和谐地共处着,就是因为有“天”“地”“君”“亲”“师”。中国人是把“天”“地”“君”“亲”“师”,把神和人一起供奉起来,这可以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主要是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们对于“天”“地”,对于“君”“师”等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是对于“亲”,对于我们的父母是一致的,是一样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家文化的特质。


什么叫家文化呢?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都是从家开始往外延伸,进而产生了“伦理本位”。

微信图片_20230224102608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事万物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就要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近代学者梁漱溟说:“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举整个社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就是说,中国人对待周边的人总是用家庭的称呼来进行扩展。我们对待年长者要称呼“叔叔”“大爷”“婶婶”“阿姨”之类,同龄人要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等。甚至我们有些人把习总书记称之为“习大大”,把雷锋称之为“雷锋叔叔”。这也是中国人的特殊的文化现象,这叫“伦理本位”,就是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来对待其他人,而并不是直呼其名。

“伦理本位”强调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伦理的品质就是忠和孝。孝是对待自己的父母、先祖。“忠”主要是对待自己的国家。《孝经》里讲得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就是讲你在家孝顺父母,由此移于国家,就可以产生一种忠君的品质。


孝和忠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影响。忠孝这两个概念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品质。当然,有时候也说“忠孝难以两全”,但是我们强调的是“两全”。那么,什么时候是“难以两全”的呢?即在两者必选其一的时候。我们特别强调,忠要大于孝。实际上,忠于国家,也等于在为家尽孝。把国家保卫好了,也就使得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先人,生活得以安宁,这也就是忠孝之间的内在关系。“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一个人修炼自己、成全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忠孝能否两全。所以,“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


由忠孝两全,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国的文化是“家国同构”或者“家国同治”的文化。


治家如同治国,治国需要治家,两者要相统一。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家国同构”的理念。“家国”为什么“同构”呢?就是因为家国一体,忠孝一致。所以,孟子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也就是讲,治国也罢,治家也罢,首先从自己开始,从如何对待自己开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大学》里面讲得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文字部分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洪明老师授课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核)